当下,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,乡村发展迈出新步伐、展现新气象。做强做大“土特产”,用产业优势激活乡村内源动力,是实现富民兴村的重要路径。为了探产业之变、观乡村之变、描融合之未来,南方农村报派出多路记者蹲点典型村,推出“产村融合蹲点记”宣传专题,挖掘典型村特色发展、错位发展之路,寻找让乡村“活”起来的共富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,探寻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赋予乡村发展的新价值。
总面积5.7平方公里,辖3个自然村,户籍人口2439人,非流动人口1080人
横江村地势平坦、沃野千里,依托农业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做强稻米文章,延伸以优质稻米为主的产业链,坚持农文旅融合做强一二三产业,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,增加村民收入,托起富民新业态
2023年横江村集体收入31.66万元,其中经营性收入15.23万元,村民种粮年平均收入约8万元。2023年,该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,参与农产品销售的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
像被有魔法的画笔点过,横江村大变样了。昔日淤泥满地的滩涂,如今是稻香四溢的沃野;往日杂草丛生的荒地,“摇身一变”成农产品展销的广场;崭新的进村沥青路、精致的景观栈道、迎风的格桑花……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打卡“向往的生活”。
横江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,始建于明代,坐落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东南部,3800亩稻田集中连片,沿着村道生长,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。近些年,横江村因地制宜,出实招、见真招,着重抓好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和美乡村等关键点,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走深走实、见行见效。
四季更替,横江村的稻田展现出不同风貌,古朴的碉楼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分历史厚重感。这里不仅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稻田,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。
“几千亩稻田成熟时,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稻香。”横江村种植大户黄俊洪热情地介绍着,不管是田间的稻穗香,还是广场晒稻的谷香,经阳光一催化,香味仿佛无限放大,处处都能闻到。
黄俊洪家中种植着500余亩水稻,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,为人仗义、坦荡,村里人都叫他“洪哥”。一顶草帽、一副墨镜、一辆电动车,组成了他下田的全部装备。“没事就爱来田里走走,看着水稻一天天长起来,安心、舒心。”洪哥平常在村里见到熟人,寒暄的话多是水稻近期长势、收割时间之类。
洪哥回忆,2014年之前在外做货车司机,拿着每个月800块钱的薪水,根本养不起家,便回村转行种起水稻。“我当年直接盘了100亩地,全部用来种水稻,那时候水稻行情好,100斤湿谷的价格能到140—150元,每亩地大约能赚400元,一年两造大概能赚8万元。”洪哥直言,那几年种水稻的收入,不仅养活了全家,还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。2018年,洪哥家里便购置了新房,也随即扩种了400亩水稻。
洪哥的经历是横江村水稻种植户的缩影。但除了洪哥这样年轻的种植户外,村里年迈的种植户也不在少数。
横江村水稻种植户韦社英年逾六十,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,却依旧种植着70多亩水稻。“孙子在农村读幼儿园,3年也要花费5万多元。”韦社英表示,这笔学费对农村家庭而言,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而自己能靠种水稻的钱补贴这一笔花费,减少儿子儿媳的经济压力。“现在种植水稻多以农机为主,几乎不需要人工,照看70亩稻田并不困难。”韦社英说。
每天早上,韦社英在村口将孙子送上去幼儿园的班车后,就会在稻田边的大榕树下休息片刻,跟村民们话话家常,看看稻田,蝉鸣鸟叫成为天然的背景音乐。
但这幅“沃野千里皆是金”的画面,在几十年前的横江村,相当于“天方夜谭”的存在。
“以前,这里是一片滩涂。”横江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黄伟明介绍,横江村自立村以来,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横江村现有的近3800亩高标农田,都是由滩涂地围海造田而来。1959年,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横江村以及周边几个镇的居民联合起来,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,先后修建水闸、围堤,才有了现在平坦的地势和农田。
滩涂变沃野,不是一件易事。2011年,黄伟明因父亲年迈、思乡心切等原因,放弃大城市的高薪职业回到横江村,但当时村里的人居环境并不乐观,农业方面更是落后。2014年横江村换届选举,黄伟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,便下定决心改变现状。
“村子一定要发展优势产业,不然越来越留不住人。”横江村家家户户均以水稻种植为生,建设高标农田便成为大家心中的目标。针对村里排灌系统滞后、农业机械化低下、种植技术落后等明显问题,黄伟明积极沟通协调,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,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,引进现代农业机械,推广科学种植技术。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,横江村的水稻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。
水稻收获期间,收割机和运粮车都是村里的“抢手货”。洪哥早早便约好了收割机师傅和运粮车司机,清晨开割,然后将稻谷送至加工厂。麻利地给装满稻谷的运粮车盖上塑料布,洪哥拍去身上的杂物灰尘,笑容浮上脸庞,“今年早造收成还不错,产量能达到800斤/亩,每亩地能带来900元左右的营收。”
“村里种植的水稻大都会选择就近来加工、打包、销售。”黄伟明解释,横江村到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斗山分公司(下称“国粮斗山分公司”)只需10分钟车程,且国粮公司斗山分公司的收粮价格略高于市场,在大多数横江村民心中,国粮斗山分公司便成了卖粮的最佳选择。
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斗山分公司经理黄健华表示,横江村收来的稻米细长透亮、油脂丰富,品质有保障,公司会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收购价,例如今年干谷收购价是150—182元/50公斤,湿谷收购价在108—123元/50公斤,让村民劳有所得、种得安心。
记者了解到,送粮车经过重金属、农残、杂质等抽样检查后,便会送去烘干。目前,国粮斗山分公司每天能收600多吨稻谷,日烘干量达250吨。“四磨、三抛光、四色选……公司的加工线半小时便能完成一个循环,一天可以加工、包装120吨大米。”黄健华介绍。
国粮斗山分公司加工车间内,现代化的稻谷加工设施运转不停,颗粒饱满的稻谷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经过筛选、碾米、抛光、色选等工序后,被加工成高品质大米,工人们忙着分装、发货,然后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,端上百姓餐桌,让大家都吃到台山丝苗米。
近年,国粮斗山分公司联合文旅集团,举办系列参观、旅游活动,一批又一批自香港、澳门而来的旅游团在国粮斗山分公司大米展示馆内,排队品尝一锅锅冒着热气的煲仔饭,油光滑亮、软硬适中、芬香可口的米饭给旅游团成员的味蕾带来了不小的震撼。
祖籍阳江、定居香港的陈阿姨一口气吃了两碗米饭,走的时候更是大包小包买了不少。“米饭品鉴是这次旅行团的意外之喜。”陈阿姨表示,平常买米的品质参差不齐,很难买到口感上乘、价格公道的大米。这次旅行很有意义,不仅找到了“梦中情米”,还看到了更标准、更美丽的稻田,刷新了大家对稻田的印象。
“仅靠种地卖粮不是长久之计,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,才能更好地提升村民生活水平。”在黄伟明看来,横江村是著名的丝苗米村、华侨村、碉楼村、红色文化村,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。特别是华侨建筑风格别致,虽经近百年风雨洗礼,仍然风采依旧。碉楼下的稻田,四时景色皆有不同,美轮美奂。
近些年,横江村先后投入近800万元对进村道路进行了景观提升,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、旅游指示牌、停车场、充电桩等。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成效显著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长效管护机制日趋完善,绘就出了一幅稻香鱼肥、房前有花、墙上有画的和美乡村画卷。
“以前,村里除了农田屋舍,空地上杂草丛生、垃圾遍地。这几年环境整治后,种上了花草树木,建成了农业公园,村里靓了很多。”横江村村民黄伯说,现在,慢慢的变多村民自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,整个村庄面貌都提升了不少。
驻横江村举介绍,横江村汇聚多方力量盘活本村集中连片的碉楼资源,有机结合耕读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华侨文化、乡俗文化,全力发展农业休闲体验、观光、红色教育特色旅游,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。“功夫不负有心人,横江村凭借最美稻田、碉楼洋楼、红色文化等资源成功‘出圈’,成为乡村游网红打卡地,并于去年10月获评江门市‘十大最美乡村’。”举说。
如今,横江村村民白天在稻田边的榕树下休憩、喝茶、闲聊,晚上围着稻田散步、夜跑、竞走,日子悠闲得“神仙不换”。周末,珠海、中山、深圳、香港等周边地区的人们自发前来参观游玩,在景观栈道附近搭帐篷、烧烤,打卡留念。
横江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“流量”,先后举办“丰收节”“秋收亲子活动”“三下乡”“巾帼行动”“旗袍大赛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吸引大量游客,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,提升横江村乡村旅游知名度。
横江村用稻田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版画文化铸造品牌,将丰富农业资源和优秀文化渊源转换为集体和个人增收的有力途径。据悉,2023年,该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,参与农产品销售的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。
“2023年11月,横江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‘百千万工程’典型村。接下来,横江村将以此为新起点,因地制宜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,新起点,快速推进横江村餐饮、购物、民宿、文创园等项目,让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,打造有内涵、有乡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”黄伟明说。